【发表说明】
“建构主义”学习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维果茨基
对“思维与语言”的研究,被世人所称道!
(相关资料图)
在研究中,他明确提出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:
语言的核心,即是思维。又由于:
语言(声音或文字)可以在人际传播
但 “思维” 却不可能直接传递到别人脑子里
(把“思维” 理解为“某人脑中的神经活动”,这句话就再显明不过了)
因此,维果茨基得出了一个重要论断:
概念的直接传递,是不可能的!(概念,是知识的最小单元;如果概念都不能理解,那知识更不可能生成了)
道理很简单:
因为,能传递过去的,只是语言
而非 (说话者)语言背后的“思维”。
而决定概念理解的,并非那个声音、或文字
而是概念背后所代表的"思维"
因此, 在教学中,
如何让与知识相关的那个特定的 “思维”
真正在学生头脑中发生
就是决定知识理解效果的关键!
然而,
在学生脑中,思维能“凭空”发生吗?
答案是显而易见的:
不能!
思维必须要有加工对象
还必须要有适当的思维方法
思维的加工对象
只能是 具体的、可感知的、可具身体验的“情境”!
因此,学生 只有在恰当的 “情境”中
才有可能开展 “思维加工”
——如前所述
只有学生脑中亲身开展的“思维”
才能决定学生对知识实质意义的” 理解“!
这样,我们就得出了知识理解的两大关键要素
一是学生所处的 ”情境“是否合适
二是在情境中,学生能否开展有效的思维加工
以下王珏老师选出 《学习科学》课程的一份作业,
介绍了某位老师在程序语言教学中 所创设的情境,
以及由于情境创设不恰当,而遇到的困难。
以及,王珏老师小试牛刀
对此情境的改进,
大家可以看看效果如何?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我是一名中职老师,在教育教学中 经常不开心,
我总觉得: 这么简单的知识怎么学生们 学起来就那么难呢?
就比如C语言这门课程,中职教的并没有那么深入,
可是每次上课都感觉 心好累,
因为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 很难,学生们提到上C语言了都 很怕。。。
每次上课一个知识点讲很多遍,
感觉学生们还是 晕晕乎乎,
或者即便感觉学生听懂了, 一到动手又是困难不断。
现在通过王珏老师的《学习科学》课程中的 “语义情境化”这一单元,
我开始慢慢反思:
C语言对于学生来讲是全新的知识 所以在讲授C语言的时候需要将知识 “情境化”, 这样学生们才能去理解,去接受。所以下一步我该做的事情,
是思考 如何将语义和情境更好的结合起来,
以更好地表达和传授知识。
比如,在讲 C语言中两个变量的值进行 “交换”,
刚开始我借用了大学时自己学习的经验,
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(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):
如果你有 一杯水 和 一杯饮料 ,如何将水装进盛放饮料的杯子,将饮料装进盛放水的杯子?我觉得大学就这样学过来的很好懂,
学生们理解这个应该没有什么问题,
结果发现我 重复讲了好几次他们才明白,
而且我还是配了板书他们才懂。
所以,以后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,
我就用“ 语言+图片”的方法,
不再使用纯语言来讲解,
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王珏老师点评】
学生觉得难、理解不了,
责任不在学生(除非学生压根就不听、不学),
一定是老师的教学处理不到位
——要么是 ”情境“不恰当、不典型、或不适合学生
——要么是老师对 学生思维的引导不恰当、或不到位(比如直接告知)
就以上面这个例子来说,
对于“ 如何交换两个变量的值”这一算法思想来说,
老师所创设的这个情境,
学生”居然“一时半会理解不了
这只能说明,
这个情境还不够恰当!
王珏老师揣摩学生可能的思维卡点, 可能是:
“交换”一词,在C语言中和日常生活中,并不相同。
日常生活中, 基本不存在“交换两杯水”的情况,
而且,如果两个人想交换手中的水的话,
那直接换杯子,不就好了吗?
——在生活中, 肯定没有人会想到:
老师的意思,是要用一个空杯子、倒来倒去的。
也就是说,
对这个生活场景本身, 学生就很难理解
何谈“思维加工”?
只需对如上 生活场景略作改进
——让它在学生脑中更加清晰、无歧义,
一定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加工!
王珏老师想了想,觉得如下生活情境或许更恰当:
1、A和B两个人,委托C去打饭
2、由于C没弄清楚,把A要买的饭装到了B的饭盒里,B的饭装到了A的饭盒里
3、C想把这两个饭盒里的饭菜换过来,可以怎么办?
以上场景既在生活上合理
(不至于让学生产生无关的疑问)
同时场景也很清晰、不会产生歧义,
学生就更容易抓住其中的关键所在。
学生在上述情境中,
应该容易想出如下“交换饭菜”的方法(生活中的常识):
先把A饭盒中的菜-->C饭盒中(C饭盒刚开始是空的)
再把B饭盒中的菜-->A的饭盒中
最后再把C饭盒中的菜-->B饭盒中
此时,教师再用“类比”的方法,
将其“迁移”到程序设计中
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编程时如何“交换两个变量的值”了:
每个饭盒(即A、B、C),都 相当于 是C语言中的一个变量 每个变量都可以赋值 ( 就像 大师傅向饭盒中盛饭) A的值与B的值如果想“交换”,需要借助另外一个临时变量C的帮助 (就 像 C同学的空饭盒) 方法是 同样的 : 先把A的值赋予C,再把B的值赋予A,再把C的值赋予B通过上面 的改进案例,
相信大家能够感受到:
当我们创设出更加合理的情境后,
不要说是中职生,
就是小学生,也同样都能“理解”
差别只是在于是否要写代码、
或者代码是否熟练罢了!
因此,教师在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时,
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、生活经验、思维特点
创设出适合学生的情境
并对 学生的思维加工作适当引导
这才是高效教学的内在机理!
值得一提的是:
无论是“情境创设”、还是“引导思维”
教科书往往难以起到很好的作用
——至少它不会随着学生的不同,而发生改变……
——也不会随着学生思维卡点的不同,而提出不同的问题……
从这一点上说,
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、难以替代的!
这就是王珏老师
从不相信“以学生为中心”就能搞好教学的其中一个原因
——相比之下,我更相信“名师出高徒”!
要不然,为什么每个家长、每所学校
都盼望着孩子能考上好学校呢?
最后,王珏老师将促进“理解”的两大关键要素:
“情境”+“思维加工”
背后的思维机制画成下图:
对上图感兴趣的话可参见:
《 “真正理解”的关键,在于“情境”与“思维过程”——哲学层面解读 》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王珏老师 《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》网络课程第13期班开放选课啦!
【学习要求】
必须 每周 完成一个指定单元的学习、并提交作业,否则将被 踢出 课程 ! 真的会踢人哦!所以,请您确保每周能投入4-8小时,精力不够者请慎入!【选课信息】
课程报名时间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 仅限200人,额满为止,先到先得 为给更多人学习机会,每校不得超过5人。【报名方法】
以下微信群、或QQ群任选其一, 入群后请按照群公告操作即可: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本公众号提供全面、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、微课与PPT研究、以及其它实用技术研究文章!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查看更多研究: